大漢有沒有中興的可能其實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天下人信不信。
天下人信不信?肯定有信的,而且數(shù)量不會少。畢竟有四百年基業(yè),對很多人來說,大漢就是天然的存在,而且將繼續(xù)存在下去。即使遇到一些困難,他也不會在短時間內(nèi)分崩離析。
哪怕天下實際上已經(jīng)分崩離析。
從中平元年的黃巾之亂算起,到現(xiàn)在也不過十二年,對于一個存在了四百年的帝國來說,這最多是大病一場,并非死亡,還是可能治愈的。天子很年輕,但他的確表現(xiàn)出了一個中興英主的氣度,會得到更多的人擁戴。
袁譚、賈詡等人未必會信,但他們不會明確表態(tài),借朝廷名義結(jié)成聯(lián)盟,圍攻孫策,然后分而食之,對他們來說無疑是一個不錯的選擇。
“主公,如果說大漢是鹿,那你現(xiàn)在就是一只肥羊啊。”
孫策笑道:“就算是一只肥羊,我也是角上綁著尖刀,身上披著精甲的肥羊。更重要的是,我還是一只有智慧的肥羊。”孫策臉上多了幾分殺氣?!爸傧?,我們是文明人,但我們并不文弱。如果他們以為我們好欺負,那我們就要讓他們清醒清醒,學(xué)學(xué)怎么做個文明人?!?br>
虞翻撫掌而笑?!爸鞴?,此言深得我意,正當(dāng)如此。既然主公已經(jīng)有所安排,臣就不費口舌了。”他彎腰從柜子里取出一份圖紙,鋪在案上,用幾塊色彩斑斕的石頭壓住?!爸鞴?,說說抹陵的事吧。對建都的選址問題,臣還有一些異議?!?br>
孫策瞥了虞翻一眼,有些不解。這件事都已經(jīng)定了,怎么虞翻還不服氣?
張纮定計,立都秣陵之后,作為留守長史的虞翻就移駐抹陵,將大部分精力用在新都的營建上。孫策出征的這大半年時間,虞翻走遍了附近的幾個縣,勘察地形,非常辛苦,最后的成果就在這份圖上。
秣陵周邊的經(jīng)濟發(fā)展不錯,方圓百里之內(nèi)就有五個縣,三百里以內(nèi)則有十多縣,在袁敏主持下,對溧陽、陽羨之間的水利進行改造后,又增了不少土地,能夠支撐起一個陪都的糧食供應(yīng)。長江在側(cè),能停靠大型船只,對于發(fā)展海上貿(mào)易有先天優(yōu)勢。
但虞翻也提了一些意見,主要一點就是這一帶的地形不怎么好,四面丘陵遍布,不通風(fēng),夏天會非常悶熱。都城可以像楚國的金陵邑一樣建在山上,百姓的居住區(qū)卻只能建在低塵處。
“主公,臣略通醫(yī)術(shù),深知卑濕之處易染疾疫。都城是百姓聚居之地,又有四方商旅,本來就容易傳染疾疫,若是在此立都,疾疫多發(fā),對國運影響極大,不可不察?!?br>
孫策心中一緊。前年那場大疫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,他可不想自己的都城成為疫情多發(fā)之地,哪怕是陪都也不成。況且虞翻也提到的兩點也讓他也不敢掉以輕心。一是秣陵悶熱,這一點他非常清楚,后世的南京是著名的火爐之一。一是影響國運,換句話說,在此立都,國運不久,而據(jù)他所知,在南京建都的大部分都國運不昌,幾乎沒有超過百年的,很多只有三四十年,不超過半世紀。
莫非秣陵真的不宜建都?
【本章閱讀完畢,更多請搜索666文學(xué);http://www.hzkaidi.com 閱讀更多精彩小說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