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千多名舉子參加科考的事情,是大明這二十五年來人數(shù)最多的一次。
往年最多不過三四千人,而今年之所以會有這般多的各道舉人參考,皆是因為朝廷說的今科要大舉取材,充實日益空缺的朝廷及地方官缺。
大明朝的讀書人,通過縣試就能獲得生員的稱號,擁有一定的社會地位。
再經(jīng)過府試、院試,取中者就是秀才,將會初步擁有政治地位。見官不拜,同官入席。
而只要再通過鄉(xiāng)試,成為舉人,將會自動獲得成為朝廷官員的資格,作為候選官等待朝廷任命為官。
但大多數(shù)的舉人,即便是能夠通過各種方式入職官場,終其一生最多不過是做到一地知府的位子。
便是成了京官,至多不多各部司科主事而已。
大多數(shù)的舉人進入官場,大多也就是在地方上轉(zhuǎn)來轉(zhuǎn)去的,最多僥幸是在退休前混個一道布政使司參議、亦或是布政使司參政的位子。
而一旦通過科舉會試,參加殿試之后,金榜題名,兩榜進士,他們的政治地位將會全然不同。
頭等的一甲狀元、榜眼、探花,可直接充任翰林院學(xué)士,二甲前二可成為金殿、玉殿傳臚,二甲進士及第、三甲同進士出身則可以入各部司科衙門觀政、或直接由朝廷委任成為地方官員。
今年朝廷恩科,大規(guī)模取仕委任官缺,所有人都在等待著那張金榜到底會有多大。
九天的會試,說漫長也漫長,說快也快。
在一片秋雨之中,洪武二十五年的恩科會試也慢慢的結(jié)束了。
內(nèi)容未完,下一頁繼續(xù)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