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當(dāng)義軍糧草不夠時,黃巢更是直接以人肉充糧,所以黃巢的軍隊每到一處,幾乎都是赤地千里,當(dāng)?shù)氐哪切┌傩詹⒉皇潜粴⑼辏潜怀酝甑摹?br>
黃巢魔王的名聲也是由此而來,憑借這種殘忍的手段,黃巢一次次打破唐軍的封鎖,而且給唐軍帶來巨大損失,最終硬生生拖垮了唐朝,葬送了這個華夏史上最偉大的王朝。
正是因為黃巢名聲臭到了極致,所以他才深知好名聲是多么的重要,打天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,沒有好名聲去引的四方豪杰來主動投的話,想成事幾乎是不可能的。
只要行了流寇策略,那起義軍的名聲遲早都會徹底敗壞,這幾乎是無法改變的,到時候不但不會有人才投奔,而且連百姓都不會主動加入義軍,隊伍再也得不到常規(guī)的兵力補充,這對一支任何起義軍的打擊是致命的。
不過歷史上的黃巾軍又為什么要行流寇政策呢?
別看原史上的黃巾起義的規(guī)模確實很大,初起叛亂人員就多達百多萬,后來更是波及到千萬人,漢室經(jīng)歷這場****后,人口直接從五千萬降到三千多萬,一千多萬人在這場中喪生,足可見黃巾起義到底造成了多大的破壞。
不過破壞雖大,可實際上黃巾軍并沒有攻下多少地盤,世家的阻攔給黃巾軍的攻城造成極大的困難,真正占據(jù)地盤其實連一州之地都沒有,而且地盤與地盤之間也連不起來,都是一塊一塊的飛地,隨時都有可能被漢室重新奪回。
所以黃巾軍才會行流寇策略,因為與其被漢室集中力量逐個消滅,還不如行流寇戰(zhàn),主動出擊或許還有一線生機。
而在生死面前,名聲就有些微不足道了,畢竟連命都保不住的話,要名聲又有什么用?
黃巢的建議使原本注定失敗的黃金起義多了那么一絲成功的可能,只誅殺為惡的小世家,如此雖也得罪了世家,但也沒得罪死,不至于站在天下世家的對立面。
而沒有世家阻攔的黃巾軍,其攻勢幾乎是一帆風(fēng)順,黃巾軍在攻下城后立馬誅惡放糧征兵,留下了部分的駐守兵力后,黃巾主力軍立馬繼續(xù)攻略其他城池。
這么做雖然會隨著地盤的擴大,而造成兵力分散影響戰(zhàn)力的局面,但是卻可以保證統(tǒng)治的穩(wěn)定,源源不斷的為黃巾軍輸血,增強持續(xù)作戰(zhàn)能力。
內(nèi)容未完,下一頁繼續(xù)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