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得功所擺出的陣形幾乎如出一轍。
前面是刀牌手,后面是三排火槍手,再是三排長矛手。
只不過火槍手采取的是大間隔隊形,密度只有刀牌手和長矛手的一半不到。
這樣遇到有危險時,長矛手也能及時上前,替代火槍手形成密集的長矛方陣。
高第的降軍總共三千,火槍手大概有千余人,黃得功的明軍約四千人,三排火槍手加起來也同樣只有一千人左右。
再就是明軍兩翼以及身后還有少量的車營兵。
其實,無論是黃得功所率領的明軍,還是高第的降軍,都發(fā)端于戚家兵,或者說明末清初整個時代的步兵戰(zhàn)術都發(fā)端于戚家軍。
戚家軍的戰(zhàn)法影響了整整一個時代。
戚家軍最為人所熟知的就是鴛鴦陣。
隊長,兩名刀牌手,兩名狼筅手,四名長矛手,兩名镋鈀手加一個火兵,后來狼筅手換成火槍手,數(shù)量也從兩個增加到四個。
但是實際上,這一戰(zhàn)法極為復雜。
在南方復雜地形對付倭寇往往有奇效。
但是到了北方戰(zhàn)場與蒙古、建奴的大兵團作戰(zhàn),鴛鴦陣就反而成了累贅,因此戚繼光就對其進行了簡化,并引入車營。
內容未完,下一頁繼續(xù)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