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就是“放聲”播音。
整個留聲結構很簡單,不過放出來的聲音會有“雜音”,譬如紙杯振動時的“沙沙”聲,這和原本的聲音有差別,也就是“失真”。
要還原真實的聲音,首先需要高質量的“話筒”來留聲,播放時用高質量的“紙喇叭”等裝置來“保真”。
因為原理極其簡單,而黃姈平日里常聽李笠講各種“物理常識”,所以很快明白了“留聲”原理。
進而理解“蠟筒留聲機”的大概結構。
也明白了“記錄聲音”的蠟筒可以拆卸,裝在其他“留聲機”上,一樣能把聲音“放出來”。
但黃姈想不明白,李笠手下是用了何種手段,趁著蕭賁與廬陵王妃私通,將過程發(fā)出的聲音‘留下來’。
李笠講解起取證過程:“留聲機的蠟筒,尺寸有限,所以留聲時間很短,得特制留聲機,有六套蠟筒,對應六個喇叭?!?br>
“六套蠟筒相繼運行,所以總的留聲時間較長?!?br>
“但裝置的尺寸不小,所以將其偽裝成熏香爐,喇叭混雜在熏香爐周圍的銅花朵之中。”
黃姈問:“可這裝置要如何觸發(fā)?”
“簡單,用延時觸發(fā)裝置,熏香爐點燃后,會觸發(fā)這裝置,就有一定概率,在特定時間段,記錄當時的聲音。?!?br>
“那要如何判斷時間間隔?熏香爐點燃,那兩人何時會辦事?”
內容未完,下一頁繼續(xù)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