楊彥心里極為不屑,權貴禮佛,從來就沒見誰是真心向佛,而是看到了佛教對維系統(tǒng)治的好處,除了平民百姓,權貴們誰信那套?
權貴們信奉今生,只有今生受壓迫,受苦受難,才會寄期望于來生,就拿石勒來說,如果誠心事佛,又怎會如此的滅絕人性?
不過石勒已是甕中之鱉,就算死馬當作活馬醫(yī),試一試又有何妨?或許會有奇跡呢?
于是,楊彥點點頭道:“有勞道人了,請!”
帛尸梨密多羅松了口氣,把沙門發(fā)揚光大是他畢生的追求,如今羯趙將亡,明國早晚一統(tǒng)天下,他要抓緊一切機會交好楊彥,獲取對沙門的支持。
不僅止于帛尸梨密多羅,在場的道人們抱有同樣的心思,其實歸根結底,就是舊東家垮臺了,需要為自己找個新東家。
帛尸梨密多羅向城頭合什為禮,吟道:“阿彌陀佛,為諸眾生除無利益,是名大慈,欲與眾生無量利樂,是名大悲,誰不有悲性?又所謂誰不欲起悲度眾,名字遠聞,然無方便,悲不得起,或怖自苦而為聲聞,或破自惑而成緣覺,是故直往菩薩起悲第一,起悲方便第一中之第一。
趙主禮佛之心篤誠,早已明了慈悲奧義,故一掃暴戾,立足河北之初行仁政,頗得贊譽,然則今日為何濫殺無辜?豈不有違佛祖初衷?還請趙主趁未鑄下大錯,及早回頭?。 ?br>
楊彥聽的暗暗搖頭,石勒擺明了破罐子破摔,只求逃遁代北,講慈悲,能讓他逃走么?干巴巴的說教毫無意義,不過當時的佛門水平,遠不能和后世相比,論起辯論,打機鋒,后世佛門的戰(zhàn)斗力無可比擬。
歷史上共有十來次佛道大辯論,北魏孝明帝和北齊文宣帝各主持過一次,佛門大勝,尤其是后者,敕道士削發(fā)為僧,齊境遂國無兩信。
北周武帝朝,也就是三武一宗中的武,歷十一次辯論,結果佛道兩敗俱傷,武帝下詔:斷佛、道二教,經像悉毀,罷沙門、道士,并令還民。
隋朝文帝、煬帝分別組織過一次辯論,佛門一平一勝。
內容未完,下一頁繼續(xù)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