縣者,懸也,本是邊境的特殊城邑,主要職能是駐軍。隨著時間推移,縣這一行政單位早已不限于邊境,晉國內部已全面推廣縣制。一般以萬戶以上方可為縣,晉國原有四十九縣,后來增加到五十余縣,分別歸屬國君、六卿統(tǒng)治,多數(shù)縣大夫已經不再世襲,他們成了早期官僚,主君可以隨時撤職更換。
趙大將軍作為一個晉人,打算在魯國推行晉國的制度,這看上去合情合理。
卻不一定合禮合意。
但魯國的大夫們有些不愿,孟孫說在郕邑沒來,只能當趙無恤陪襯的季孫肥暗暗嘟囔道:“又要折騰……”
不過他沒讓人聽見,他倒是希望趙無恤把東地大夫們得罪得越深越好,那樣的話等春耕后碰到戰(zhàn)事,一旦趙無恤敗于外,他就能約合大夫們舉事于內!
比起銳意進取的晉人,魯人保守而膽小,很不愿意做出改變,尤其是已經成為保守派代表的柳下季更是在公議時強烈反對。
他據(jù)理力爭道:“魯國自有其國情,和晉國不一樣,魯以大夫治國,大夫以邑為基礎,所以沿用都邑制即可。我知道大將軍是晉人,或許覺得晉什么都好,但請記住一句話,入鄉(xiāng)隨俗,休要將晉國的一切都照搬到魯國來!我看以都邑治國、牧民就挺好!”
柳下季的這套說辭贏得了東地,甚至是西魯大夫們的齊齊同意,但趙無恤卻不以為然,他一個眼色,闞止就與柳下季在朝堂上辯論開了。
“都邑大夫制很好?為何我只見到了郈昭伯之亂,南蒯之叛,陽虎之亂,公若藐之亂,公山不狃之叛?大夫屢次反叛國君和卿,家臣則屢次反叛國君和卿大夫,我看魯國近幾十年來臣不臣,子不子的原因,就在于都邑制!”
貶低都邑制一通后,他又對縣制大頌溢美之詞:“反觀晉國,可曾聽說過有反叛主君的縣?”
面對事實,柳下季一時間啞口無言,魯國近年來的反叛內亂,上下尊卑異位的事情確實多得不像話。
趙無恤推行縣制的決心十分堅決,他對眾人說道:“縣的好處不僅如此,有了縣后,更容易征發(fā)兵卒,統(tǒng)一賦稅,防御敵國入侵。如今在魯國,各種千戶、百戶的小邑層次不齊,難以治理,莫不如合數(shù)邑為一縣,再派縣吏統(tǒng)轄之?!?br>
涉及到自身利益,魯國大夫們難得精明起來,設縣,這就意味著,自己頭上會多出一個趙無恤派去的縣吏?他們面露不安,心生不滿。
內容未完,下一頁繼續(xù)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