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壯哉斯言,吾輩當(dāng)奮起,為大明而戰(zhàn)!”
“對,吾輩當(dāng)為父母而戰(zhàn),為衣冠而戰(zhàn),為宗廟而戰(zhàn)!”
“諸位同窗,可有同往者?有同往者今日便隨我王家勤前往南京報效于君前,此生無悔入華夏,來世還做中國人!走!”
“家勤兄,我張夢錫愿同往!”
“我董志寧也愿往,算我一個!”
“還有我毛聚奎,我與你們一起!”
“如此盛事豈能少了我陸宇鼎,同去!”
“先父給我起名華夏,便是蘊含為華夏而戰(zhàn)之深意,此番建虜入寇,家國有難,我華夏若是坐視不理,豈非愧對先父遺志?我也去!”
“哈哈好,如此寧波六狂生便都聚齊了,同去同去?!?br>
黃家勤等六名生員因好評時政,故而有六狂生之名。
在歷史上的另一時空,寧波六狂生皆因抗清而犧牲。
正說話間,被教諭請來的鄞縣舉人張煌言忽然說道:“諸生且慢,我張煌言今年亦不過二十四歲,亦在應(yīng)召之列,我與爾等一并去?!?br>
另一邊的朱舜水便也按捺不住:“還有我。”
內(nèi)容未完,下一頁繼續(xù)閱讀